注册
您当前所在位置:

本期要目:坚持战略指引、统筹协调,切实做好建材企业十三五信息化规划

来源: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7日 浏览:
摘要: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已成为企业未来战略和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许多企业开始重视并制定信息化专项规划。为便于建材企业在制定信息化规划时有所遵循,本期特邀我国建材行业信息化专家、中国建材工业规划研究院/建材工业信息中心党委书记、副院长/副主任张广沛为您指点迷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目前,建材行业也将根据中央和国务院要求,积极谋划“十三五”行业或企业规划。

  现代信息技术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起着重要支撑和促进的作用,是“十三五”企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建材企业制定和实施信息化的专项规划,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就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依据、关键点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谈点粗浅的认识,供大家在制定规划时参考。

  一、规划依据

  信息化规划除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外,还应考虑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的要求,近期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涉及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方面的指导性文件,主要有: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关于信息化建设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加强大数据运用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上述文件均强调了“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的发展目标。

  制定好自身信息化规划,需认真学习领会上述文件精神,依据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和相关措施,与自身实际结合,使规划符合国家、行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二、规划的目的和作用

  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绿色发展、融合发展仍是建材工业今后发展的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目的的通用技术,在建材工业科学发展中将起到重要支撑和促进的作用,因此,在谋划“十三五”规划时,做好相应的信息化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规划应是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下,结合企业管理需求、业务流程和信息化基础,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的规划,以便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

  任何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就要不断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作为实施企业战略和改善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已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打造现代企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据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近期所做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建材企业均实施了单项或系统的信息化应用,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整体上处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过渡阶段,少数企业达到了协同创新应用阶段。但在调查中也发现,在众多的实施案例中,总体未达到实施目标的比例较大。深入分析其原因:一是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把计算机作为方便管理的工具,单纯作为一个IT应用项目来实施,简单地认为只是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诸如ERP、CRM等软件系统的上线;二是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施发展战略的必要保证,而不是从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拓展战略的高度出发,以业务为导向来引入信息化系统。

  据英国某咨询机构在多年前所做的调查显示:在英国,年收入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当中,有95%进行了信息化规划;年收入在1~10亿美元之间的中型公司当中,有91.3%进行了信息化规划;年收入小于1亿美元的小公司中,有76.1%进行了信息化规划。虽然这些数字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还很难达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之所以成功率高,固然有很多综合因素,但重视信息化的规划工作,重视信息化的战略导向性,无疑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做好信息化规划,可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应用系统集成,指导应用软件选购、定制或开发,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功率,更好地实现企业战略。

  三、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信息化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有创新、有特色、有远见的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将直接影响信息化的意识、投入、风险、成效和进程。

  应遵循的原则

  做好信息化规划,首先要坚持战略指引原则。应将信息化规划纳入到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中,要与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和管理发展充分结合。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经营战略会有不同的重点,因而对信息化的需求在不同阶段也是不同的:如果企业的战略重点在于产品更新换代,那么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工序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更为迫切;如果重点在拓展市场,那么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信息系统就更为迫切;当重点是建立成本和产品特色优势时,会用到供应商关系管理(SRM)、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因此,在制定企业信息化规划时,必须以企业战略需求为基础,否则必然会迷失方向,冒很大风险,无果而终。

  其次,坚持统筹协调原则。既要适应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要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与业务模式的不断变化,同时要注重信息化规划可扩展性,规划不应成为企业信息化的死框框,企业要能根据新的情况不断调整信息化规划。

  第三,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信息化规划要做到全面、细致、合理,循序渐进,根据具体情况分步实施信息化。

  第四,坚持适应企业发展原则。不同的企业规模在信息化规划时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在规划时一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化规划。

  主要内容

  一是形势分析。形势分析是规划的依据。首先要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需求,以及为了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各关键部门要做的各种工作;其次要研究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发展趋势:不仅要分析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以及信息技术在行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还要掌握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方向,同时要了解竞争对手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包括具体技术、实现功能、应用范围、实施手段以及成果和教训等等;最后要认识企业目前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资源。其中,信息化程度包括现有技术水平、功用、价值、组织、结构、需求、不足和风险等等,信息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如网络系统、存储系统、作业处理系统)、信息技术架构(如数据架构、通信架构和运算架构)、应用系统(如各种应用程序)、作业管理(如方法、开发、实施和管理)、企业员工(如技能、经验、知识和创新)等。

  二是制定规划。根据形势分析的结果,来制定和调整企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以最适合的规模、最适合的成本,去做最适合的信息化工作。首先是根据本企业的战略需求,明确企业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定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企业信息化在实现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其次是制定信息化目标,它是企业在未来几年为了实现远景和使命而要完成的各项任务;最后是起草企业信息化指导纲领,它代表着信息技术部门在管理和实施工作中要遵循的企业条例,是有效完成信息化使命的保证。

  三是设计信息化总体架构。信息化总体架构是基于以上两部分而设计的信息化工作结构和模块,它以层次化的结构涉及企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每一层次由许多的功能模块组成,每一功能模块又可分为更细的层次。

  主要步骤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持续的工程,信息化规划多为中长期的,需要在规划实施期间对规划内容做出持续的改进和完善。按照信息化规划的一般方法,做好信息化规划的一般步骤为:

  1、企业战略分析。企业信息化是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服务的。为了进行企业信息化规划,首先要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以及为了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各关键部门要做的工作。分析企业发展战略要分析企业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分析企业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威胁,同时还要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核心竞争力、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市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定位。

  2、企业现状分析与评估。依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规范,对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主要包括业务与管理现状和信息化现状。业务与管理活动主要是对企业业务与管理活动的特征、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运作模式、业务活动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进行分析,揭示现状与企业远景之间的差距,确定关键问题,探讨改进方法。信息化现状分析是诊断企业信息化的当前状况,包括基础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状况,分析信息系统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能力,给出信息化能力评估。

  3、业务流程优化。信息化规划中业务流程优化就是要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发现流程中不合理、效率低、与企业战略目标不符的流程及环节,以便进一步根据优化流程设计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4、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在企业战略分析和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按照优化流程的业务运作模式,制定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信息化战略,提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需求分析包括系统基础网络平台、应用系统、信息安全、数据库等需求。

  5、信息化总体规划。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基于业务发展需求和对信息化的需求,从系统功能、信息架构和系统体系三方面对信息系统应用进行规划。总体规划着眼于全局,从系统的角度,明确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功能关系、信息联系,规划系统总体功能框架,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包括网络拓扑设计、确定网络体系结构、选择通信媒体、选择操作系统)及安全体系。

  6、信息系统规划。在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企业具体的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将总体目标细化成分系统的目标,分解总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型设计。根据主要业务流程和信息接口设计各系统之间的联系,为分系统中各功能模块设计相应的信息实体,形成分系统信息模型。

  四、规划应重点把握的关系和问题

  为做好信息化规划,真正使其成为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目标,须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㈠把握好四个平衡关系

  1、长远规划与适应变化之间的平衡

  在信息化规划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既要尽可能地保持开放性和长远性,以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延续性;同时又因为规划没有变化快,再长远的规划也难以保证能跟上企业环境的变化。老实说,解决这一问题没有非常理想的方法,相对有效的做法是在信息化规划时把企业置身于全球竞争的环境之中,认真分析企业的战略与IT支撑之间的影响度,并合理预测环境变化可能给企业战略带来的偏移,在规划时留有适当的余地,注意分步实施与总体规划的集成与兼容,不要追求大而全。

  2、组织流程与系统流程之间的平衡

  信息化推广中一直在争论的话题是:到底应该是改变企业业务流程来适应软件,还是修改软件来适应企业业务流程?管理咨询公司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是前者,企业则更愿意坚持后者,而供应商的态度则非常微妙,他们往往会取中间路线,比如通过修改软件的部分模块或开发接口程序,来迎合用户“以我为主”的心态。从根本上说,企业采用新技术的方式决定着新技术对企业结构和流程的影响程度,而企业及管理模式也影响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理论和应用上要不断创新,同时要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解决这一问题,通常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动因,即是出于战略考虑也是出于实际考虑。如果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则倾向于让企业行为和业务流程适应系统;相反,如果着眼于更现实的需求,则可能更乐意让系统适应企业流程。

  3、管理变革与技术变革之间的平衡

  企业管理的变革需求往往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出于提高管理效率的考虑,而缩短生产周期和交货期,加快资金和存货周转;出于提高管理效益的考虑,而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制造成本,集中资金管理;出于提高竞争力的考虑,而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投诉响应速度等等。技术的变革同样是迫切和必要的,从单主机应用到C/S应用,再到B/S、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每一次技术的演进都能带来管理上巨大的变革和更大的想象空间。那么是不是越先进的技术就越适合企业?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至少有三个方面会导致不同的企业对管理变革有不同的需求:一是不同行业的企业需求有可能不同,二是不同业务流程的企业可能有不同的需求,三是不同管理模式的企业可能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管理变革需求必须有不同的解决方案,特别是技术方案,选择最匹配而非最先进的技术。

  4、信息化规划与建设实施之间的平衡

  信息化规划的目的是为信息化建设和实施提供框架指南,事实上,二者之间存在天然的断层,原因主要出自于不同的参与者所处立场不同。在信息化规划阶段,通常应该是以第三方机构为主导、业主积极参与配合,而在信息化建设实施阶段,则以供应商为主导、业主参与配合。如何确保信息化规划在后期的实施建设过程中不走样,单纯靠业主去协调和监督,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引进第三方咨询监理,由他们来协调业主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站在第三方立场,本着客观公正、忠于信息化规划、忠于系统需求的原则,来全力推动和监控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并对竣工工程进行专业的验收测试。有了第三方的介入,信息化规划才有了刚性约束力,才能确保与信息化建设实施的无缝衔接。

  把握好六个关键点

  1、与企业战略相符。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企业无论采用怎样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没有明确清晰的战略,IT规划就无从谈起,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在整个信息化规划的过程中,其实信息技术方面的规划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战略评估和管理诊断,做好这两步,IT规划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2、各部门的共同支持参与。IT规划是通过企业的组织调整、流程优化甚至是绩效体系的改变来促进企业战略实现,这就需要规划者对企业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有系统的理解和把握。企业信息化建设绝对不单纯是企业IT部门的事,它要求企业所有相关部门参与目标制定、规划建设和实施,IT部门是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而信息化的主人是企业所有的部门和每一位员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必须为全体员工所理解和认知。充分了解各部门的需求之后再做出IT规划,才可以避免单一部门做无用功。

  3、形成管理闭环。不仅IT规划难以制定,企业中任何领域的规划都是一个复杂的项目,都应该是一个闭环的管理过程,即“制定规划—进行实施—总结反馈—修改规划”,如此不断循环往复。IT规划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应当是一个中长期的规划,在时间上的跨度可以达到三至五年,但是每年都应当根据周围新的环境、企业新的发展以及技术新的趋势等因素进行补充和调整,形成滚动计划,长期规划与每年规划一次并不矛盾。

  4、不断完善IT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规划不但要有硬件、网络、技术的规划,同样重要的是对IT管理机制的发展规划,例如:信息安全制度的建立、信息沟通体系的完善等。信息化发展中经常要对各种IT项目进行分析,确定这些项目的优先顺序,分配有限的IT资源,作为这种分配的基础,企业必须要建立起一套成熟的IT管理机制。

  5、从核心基础项目着手。对于信息化项目需求的轻重缓急应当具有明确的规划,先实施企业最需要的基础核心项目,并以此为基础量体裁衣,衍生其它项目的建设,保证数据的整体统一,同时也保证预算的准确性。

  6、借助行业信息化服务专门机构或外部咨询机构的力量。他们一般具有行业和信息化方面的专业知识、经验和专业人才,可以解决企业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并可以从客观的角度提出专业建议,如果企业具备足够的条件,也可以选派专职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

  总之,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它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是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是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规划一定要在充分掌握企业自身管理和信息化现状、充分了解自身发展战略以及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信息化规划。

责任编辑:ANGEL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因特网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京ICP证040699号 海淀公安分局备案号:1101081900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Baidu
map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